Post date: 2022/9/25下午17:00
人的價值由誰定義?
由父母、自己,還是誰?
讓我們聽聽柏嘉的故事....
家人和自我期待v.s.自責與焦慮
生長在台北都會區的陳柏嘉,是家裡的獨子。父母親對他有很高的期待,期待他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、學業上有好成績、更能夠出國唸書,做個有出息的人;然而柏嘉不但不會說英語、成績也不好、更沒出國唸書。長久生活在家人高期待之下的柏嘉,漸漸地也開始跟家人一樣不接納這平凡的自己。
出了社會後的柏嘉,不自覺地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待。每當他的期待達不到時,他就會開始自責興焦慮;當達成期待了,柏嘉卻會認為應該還要更好。那時候的柏嘉心裡,對著人的價值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和掙扎,認為只有夠「好」才能滿足大家的期待,自己才能被接納。
自由之身 v.s. 自由之心
長期面對以「愛」之名的關心和期許,柏嘉從選擇離家唸書、到離鄉找工作,心裡想的就是要找到「自由的天空」。然而柏嘉發現,離家後雖然有了自由之身,但沒有自由之心。在職場上時常不自覺的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待,當期待達不到,柏嘉會感受自責與焦慮;而期待達到了,自己卻會認為應該還要更好。柏嘉一直活在矛盾和掙扎的處境,一直反覆懷疑著自己的價值,同時,也越來越不快樂。
「靠自己」的謬誤想法
說到原生家庭的信仰模式,自小,柏嘉的家中也有信仰,但他覺得供奉的都是表裡不一的假象,所以並不覺得信仰能給人真實的幫助。高標的期待值讓柏嘉認為凡事應該要靠自己,自己的價值要靠自己爭取與創造。但事實證明,柏嘉長久下來倚靠著自己而努力,試圖去證明自己的價值,不管成就如何,但自己內心卻一點都不快樂。
聖靈的感動
愛你的上帝,總會在你需要的時候會伸出手來。柏嘉說自己在某一個情緒低落的晚上,忽然想起幾年前認識的一位基督徒朋友,印象中總覺那位朋友很天真,不論好事、壞事,心中總是充滿著感謝,更很羨慕他對生命的樂觀。迷惘的柏嘉開始對基督教感到好奇,更想了解神是如何讓基督徒的內心充滿喜樂。
某天,柏嘉試著去到家裡附近的一間教會查探究竟。一進門,教會裡的弟兄們更很親切地與柏嘉分享 神的愛,更帶著他一起唱詩歌。柏嘉說那詩歌的歌詞早已記不清楚,但印象深刻的自己的眼淚一直不停地流下來。那是他長那麼大第一次那麼深刻地感受到被接納、被包容、被愛。原來,柏嘉一直沒有被家人和自己接納,而聖靈的感動,也讓柏嘉學習真正的愛開始。
人的價值由誰定義?
藉著 神的話語,以及弟兄姐妹彼此的關懷,柏嘉開始認識了這個信仰後才明白,人真正的價值是在上帝的眼中,祂看每個人都是何等寶貴,甚至願意犧牲祂的生命來拯救自已。真實地經歷到那種完全接納的愛,柏嘉說:「從此我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再一樣,因為有了祂在乎我、愛我,無論何時、何地,祂都向我張開雙臂接納我」。從此,柏嘉的心,便從他人期許的牢籠中解脫,得到了真正的自由。